今天我们要谈的主题是"MVP"(Minimum Viable Product, 最小可行产品)。这个概念我最初是在《精益创业》这本书里看到的。在我理解,“MVP"的核心要点是四个字: 简单可行。 下面,我们就来详细说说。
当我们需要探索一个新领域,或者面临一个新问题,这个过程是个从0到1的过程。这第一步如何跨出去,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。我们的核心原则是花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多的有用信息。代价小,意味着必须简单点,步子不能太大;最多的有用信息,就是走了这一步能验证我们的想法,而不是不痛不痒。
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。56m叶片试制的时候,我主要做壳体铺层和灌注这块工作。铺层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,客户的图纸已经很详细。但是灌注布局如何设置着实让我费了番脑筋。下面是我的办法:
1. 问题分解
56m的壳体,我把它看成两种结构的组合:夹心结构和纯玻纤结构。一般情况,“夹心结构”的灌注难度低,因为玻纤少,而且芯材本身有导流功能。“纯玻纤结构”一般是根部或TEUD。因为TEUD已经预制了,所以重点是根部。那么,具体到56m的情况,根部是首要的灌注难点。除此之外,56m还有TE梁结构,玻纤多,也需要关注。这样来看,壳体的灌注问题就分解成了下面两个问题:
- 根部灌注布局
- TE梁灌注布局
2. 构建模型
先说根部。通常我们看根部铺层,多会关注RR,Skin大布,和Build Up铺层。按理说,只要模拟这些就足够了。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的核心原则:花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多的有用信息。 所以,我在制定铺层方案的时候,把大梁也考虑进去。但是当时没有可用的大梁样块,毕竟根部区域大梁较薄。所以我用真空袋密封了一块泡沫板,就当作大梁了。注意,这里我们其实用到了等效替代的原理。你可以想想是不是有别的替代物,各自优劣如何?
再谈TE梁。我们具体到TE梁所在的结构。TE梁处在芯材之间,跨度接近20m。做个20m的样品太奢侈了。想想简单可行的原则。我选了泡沫和轻木交界处的结构,做了3m长的样块,从LE横跨TE,同样用泡沫模拟大梁。
构建模型是做减法的过程,我们寻找关键结构,单独对它们进行探究,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。有了这些信息,我们制定下一步方案就有了参照系。
我们平时的 table trial, shop trial 大多是有意无意通过简单可行的方案,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。这里,我想提醒的是另一个原则:不要重复发明轮子。尤其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,我们常常选择自己从头开始。这样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。所以,有先例可查的,先研究先例;有现成产品可借鉴的,拿来主义。还是56m的例子,根部的灌注,我借鉴的50m,几乎就是照抄;TE梁的灌注方案,有37m的影子。“MVP"不是说说有东西自己来一遍,现成的产品也可以拆成模块,每个模块就是一个“MVP”。
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, but not simpler. Albert Einstein